三七书屋

017 小院一树是谁?

《我在东京当文豪》转载请注明来源:三七书屋sanqishuwu.com

“大岛,你知道你在说什么吗?”

主编一瞬间脸色直接变了,不过大岛和也倒是很从容的转过身子,脸上的笑意越发的浓郁。

“我当然知道,并且亲手在做这件事情。”

“獭祭屋俳话就是杀死历史的这把匕首,其实这件事情很久就应该做了,在我没有和小院老师聊之前,原本本应该是最美好的俳谐,被所有人都调侃成俳谐已死。

不觉得的是我们这些挖掘作者的编辑的耻辱吗?”

编辑部在这一瞬间变得死寂。

霓虹人有一个特点,似乎他们的生活当中充满着一些热爱,这种热爱会让他们对自己的工作充斥着那种热情。

似乎在旁人看来,这种很中二,但是毫无疑问这是一种初心。

其实很多人选择入职编辑这个行业,大部分都是有那么一种热爱。

作为最老牌的文学期刊,新潮的老编辑们都多多少少执掌过俳谐。

如果说在他们心中有那么一份遗憾的话,多半就是俳谐扶不起来了。

大岛和也继续说了下去。

“其实问题不在我们,是这个时代毁掉了。所有人都沉醉在纸醉金迷当中,又会有谁去拿那些高雅的食物去入俳呢。

好像没了,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拿来入俳。

久而久之,就没了。

如果说依旧要保留俳谐形式的话,是不是真的就是名存实亡了。

这个时候需要有那么一个人来改变。

某种程度上,这种改变很难,所以这个人也很难出现。”

大岛和也说的不无道理,但是他说的话也有些过于惊悚了。

就好比现在学术界有人说,要改变古诗的格律,让现代人有时间去写诗,而且把一两句话称之为诗人。

别的不说,原本很高端的诗人,可以变得很平庸。

有些东西之所以高端是因为写他的难度很高,但是眼下不就是降低门槛,降低难度吗?

难道要让诗人这两个字变得谁都可以冠上?

这是一种大不敬。

但是没有人站出来公然反对大岛和也。

理由很简单。

小院一树。

他写出来的东西看起来很简单,但是又不那么简单。

主编在第一时间就仔细研究了那些大岛和也称之为的俳句的东西。

确实,但从格律上来讲,作诗变得简单了很多,但是这更像是一种大道至简的感觉。

要把简单的东西写出诗意的美,不是一般人为之。

蜗牛,蟾蜍,蛙;高僧,大便,花;鸟只,云雾,夏;落雨,等人,瓜。秋雨借伞,万物皆禅。

小院一树就是将具体而微的寻常事物与细节入诗,从并不诗意的意象中提炼诗意。

他的俳句有禅意悠然。

对于主编来讲,小院一树的那句:“有人的地方,就有苍蝇,还有佛”。

他便是将极美与极丑并举,罂粟与飞蝶,夏蝉与秋月,古寺与高僧,往往与粗鄙不堪的屎尿屁并列,怪诞中却并无违和之处,反而更显灵性,动与静、刹那与永恒之间,自有高蹈之风华。

这种感觉不单单是主编的感觉,基本上所有的读者都是体会到那种秋意萧瑟,但是却又在萧瑟当中洞见了世界的美丽。

似乎这样的人从来都没有出现过。

之前没有,现在……

主编和其他的编辑似乎都明白了为什么大岛和也会如此的有信心。

换做是谁手里有这样的一个作者在后面撑腰,估计底气都要比大岛和也还要硬气上不少。

没准,还是直接就以强大的手段去攻城拔寨。

这么一看,大岛和也属实比较稳重。

那句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编辑们讨论的是更为高端的写作手法,然而其他的读者却更多的看重是诗歌的本体,写的如何。

“写下了活下来/活下来——何其冷啊,也写下了这乱哄哄人世的良药——迟开的樱花。

我以前读不懂俳句,直到读到这一本,真真的是充满了刹那的美丽,但那不是远离生活的美,而是充满生趣的了然。”

“太喜欢这位小院老师的俳句了,生气勃勃又带有生命的苦涩。”

“我以为诗是无法

陆半斤提示您:看后求收藏(三七书屋sanqishuwu.com),接着再看更方便。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新书推荐

回档:换个姿势再来一次假千金出狱后全家都被逼疯了民国穿越女掌柜爱吃狗香肠的小奇哥的新书凡人的平凡一生官场小白到主政一方惊!天机门小公主又在摆摊算命都市医仙,女总裁们最强救星不当舔狗后,她哭着跪求我回来我一堂堂演员绑定个曲库有啥用?神级傻婿离婚协议撕三次,带崽二婚他哭崩了臭弟弟,下山来祸害你师姐啊穿越七零,我带着养子跑路了在民族资产的路上说好演反派,你怎么假戏真做了?浮萍穿的每个世界主角都有病怎么办重生做股神开局抢天赋?我刨你家祖坟国运求生:娇弱的我靠幸运值带飞爹死跟娘被拐改嫁我养大弟妹成家梦想成真却是1958全球资本家:从大学开始当首富凡人寻长生:科学修仙录重生入官场,草根变凤凰绝世神龙我比神明还老我刚觉醒系统,她爸让我滚远点?霸婿崛起透视医武在身的外卖骑手所有人偷听我心声改变悲惨未来转世到香港之我是明星被迫与校草做情侣视频通万界:开局猴哥上榜七零不做冤大头,下乡赶山娶村花妻子不愿意给我生孩子却给情人生重生93:拎着麻袋去捡漏一人:拘灵遣将?亢金龙娘!修真大能在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