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书屋

更新时间(第1/3页)

三七书屋【sanqishuwu.com】第一时间更新《近身狂医》最新章节。

最初,汉书.艺文志对国学有一个基本的分类,将其分为六个部分。这六部分构成了国学的前身。

第一部分: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经典。六艺有大六艺,小六艺。小六艺是六种技术:礼、乐、射、御、数、术。是具体培养人的人格和各种技能的。大六艺,就是六经。

任何时候,经总是排在首位的。这就是中国的精神,是国学精神里面很重要的东西。

第二部分:诸子百家。诸子如同皇帝出行时陪同的王侯,各司其职。诸子有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阴阳家、农家、纵横家、小说家等。

第三部分:诗赋。诗和赋不一样,是两种不同的体裁。汉书”艺文志里有诗赋律。古代秀才登高就能赋,而我们不如古人。

第四部分:兵书。兵书在古代知识分类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和后面讲的术数和方技被看做是实用理性的。

第五部分:术数。譬如为占筮的周易。又称术数,是古代道教五术中的重要内容。术数以阴阳五行的生克制化的理论,来推测自然、社会、人事的“吉凶”,属周易研究范畴的一大主流支派指中国传统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它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在研究方法上,以整体观相似观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依据,具有朴素的系统论、控制论,分形论和信息论内容。

中医一般指以中国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传统医学为主的医学,所以也称汉医。中国其他传统医学,如藏医、蒙医等则也被称为民族医学。

日本的汉方医学,韩国的韩医学,朝鲜的高丽医学、越南的东医学都是以中医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我眼中周易内涵,修养。她好似一个深受中国古代文化熏陶的女子,既给人以柔弱怜惜之感,又不免有种洒脱豪放之情。柔弱,在于她晦涩难懂,让人琢磨不透他的心思;洒脱,在于她每每有人占卜的时候,她都不会吝惜自己的知识。我喜欢这样的她,一个娇柔的女子,让人心疼,让人疯狂,有时让自己陷入沉思,无法自拔,正是有了她,让我对周易与中医有

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我喜欢中医,喜欢周易,但更喜欢探讨他们之间的关系。我研究出来一下四点:

一、周易”天人相应”与中医”四气调神”

”天人相应”是周易哲学思想的精髓,被誉为”最古老的宇宙哲学”。丰卦彖传即蕴涵这一奥义:”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于人乎”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自然界是人类生命赖以生存的外在环境,人类为自然界的产物及其组成部分,一定会受自然规律的支配与制约,因而人类只有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而变化,才能与天地日月共存,达到颐养天年的最终目的。中医养生完全吸收了周易这一哲学思想,提出了自己的”四气调神”的养生观点。

内经认为:春三月为万物发陈的季节,应”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夏三月为万物番秀的季节,应”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秋三月,其气容平,应”早卧早起,与鸡具兴,使志安宁”;冬三月,其气闭藏,应”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志若伏若匿。”经中还告诫人们要”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至此我们看到:内经的者是根据自然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变化规律,提出了”四气调神”的具体措施,而”四气调神”的目的又在于保持阳气的充沛,人体阳气充沛,则生机活泼,精神焕发,就能达到预防疾病健康长寿的目的。上古真人、至人、圣人、贤人四类养生家便是实践了”智者之养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的诺言,故能”提携天地,把握阴阳””处天地之和”而不危。他们之所以不反向运动,是深知逆四时的严重后果:”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阳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历史的经验,揭示了一条永恒:的真理”阴阳曲时者,万物之终使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

无论是易经还是内经都强调顺应,这样才能天人相应,不生病,长寿。

二、周易”居安思危”与中医”防微杜渐”

”居安思危”是周易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系辞下曰:”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坤卦初六言:”履霜,坚冰至。”以上两则经文的意旨提醒人们:事物的发展总会由量变达到质变,而要防止事物向坏的方面转化,必须”见微知著”,”居

安思危”。故周易中有”惧以始终”之言,也有”君子思患而豫防之”之语,系辞传还将”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为响亮的座右铭郑重提出以警示世人。

中医养生继承并发展了周易这一哲学思想,提出了自己的”防危杜渐”的养生观。内经中”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体现的便是”未病先治”的哲学思想,并以”渴而穿井斗而铸锥”加喻阐明治未病的重要意义。何谓治未病明代张景岳感受深刻:”祸始于微,危因于易,能预此者,谓之治未病,不能预此者,谓之治已病。知命者,其谨于微而已矣。”张氏还指出:”履霜坚冰至,贵在谨于微,此诚医学之纲领,生命之枢机也。”张景岳一语中的,道出了”谨于危”便是”治未病”的关键所在。世上任何事物的发生,都有其先兆,所谓”山雨欲来风满楼”,健康当然也不例外,能将影响身体健康的微兆扼杀在摇篮中,这便是掌握了医学的纲领、摄生的法则。

在”未病先治”方面中医养生还有其独具的特色,传统的针、灸、按摩、药补均可成为”治未病”的妙计良策。宋代太医窦材云:”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年寿矣。”内经千金方亦记针关元、足三里,灸膏肓穴均有强身用。宋代医家张呆有一名言:”若要安,三里长不干。”山是说经常按摩足三里,有舒筋活血,促进新陈代谢的养生功能。另外,中医药补的用亦不可小视,神农本草经被列入”上品”的药物均冠以”轻身益气,不老延年”之辞。如此丰富多彩的预防措施,实在是中医养生的一大骄傲。

三、周易”潜龙勿用”与中医”不妄劳”

”潜龙勿用”是周易哲学思想的又一重要名题。乾卦初九曰:”潜龙,勿用。”龙是指龙星。说文”龙,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故”潜龙”是指潜渊之龙,隐而不见。爻辞提醒人们,处在这种状态,便应静而不动,以伺时机。艮卦彖传亦曰”艮,止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艮卦卦义为静止,与”潜龙勿用”一脉相承。两则爻辞在于表明凡事必须等待时机,谨小慎微,而不可肆意妄为,失去理智;否则便大难当头,灾不可免。

中医养生接受了周易这一哲学思想,提出了”不妄劳”的养生观点。内经曰:”上古之人,知其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故能形与神具,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

乃去。”在此把”不妄劳”为”尽终天年”的必备条件之一,可见其在养生学中的重要地位。那么要做到”不妄劳”,在日常生活中,应当从何人手呢首先,要做到”精神内守”。中医养生注重内因,所谓”精神内伤,身必败亡”、”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真气的保养是人体健康的重要标志。所以内经主张”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以养生著称于世的道家代表人物庄子在”精神内守”方面亦有异曲同工的妙语:”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汝神将守形,形乃长生。”

其次,要注意节制房事。是人之本性,两性活动是人的本能,正常的性生活有利于人体的健康,然而房事必须有节。若恣情纵欲,房劳过度,便会”耗伤肾精”,动摇根本,导致阴阳失调、早衰及百病丛生。千金方言:”恣情纵欲,命同朝露。”内经也告诫人们:”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故半百而衰也。”故此重视肾精与肾气的保养,是长生的秘诀之一。

第三,注意饮食有节。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保持健康的重要条件之一。需卦九五”需于酒食,贞吉。”人是需要服食酒食的古人的酒,是用粮食果类发酵而成的,度数较低,但不能”困于酒食”,故要达到”酒食贞吉”,必须”节饮食”。如若饮食不节、暴饮暴食,超过机体的代谢能力,便严重损害脾胃,影响健康。内经有忠告:”饮食自备,肠胃乃伤。””内伤脾胃,百病皆生。”

第四,注意劳逸适度。内经反对”过劳”,它告诫人们”劳则气耗”,劳力太过则气少力衰,精神疲惫;劳心太过,则阴血暗耗,心神失养。因而”过劳”对人体造成的危害不可小视。如内经所言:”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可见”过劳”是健康的大敌。华佗认为:”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他的弟子吴普,得其”五禽戏”之真传,”年九十余”。因而适度的活动,将寿蔽天地成为现实。

四、周易”反身修德”与中医”德全不危”

”反身修德”是周易哲学思想的又一精华。周易注重道德修养。重视自身的完善,强调自强、自立、自省、自谦。周易书中关于德性修养的警句比比皆是,如易传在释蹇卦、乾卦、晋卦时分别提出了”

君子以反身修德”、”君子自强不息”、”君子自昭明德”、”君子以厚德载物”等等。何为德正韵归纳得好:”凡言德者。善美、正大、光明纯懿之称也。”德性的修养是人们事业成功的保证,也是趋吉避凶的法宝。益卦与大传揭示得深刻”有孚惠心,勿问,元吉。””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中医养生承袭了周易重德的哲学思想,提出了自己的”德全不危”的养生观。

内经曰:”上古之人......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故”大德者必得其寿。”所以”淳德全道”是”任我逍遥过百春”的先决条件。俗话说得好:”心底无私天地宽”。道德高尚的人虚怀若谷,宽宏大量,心地善良,为人正派。故能心安不惧,心广体舒。鲁哀公曾向孔子请教,智者寿乎仁者寿乎孔子回答道:”智者仁者皆可以致寿。观世人凡气质温和者寿,质之慈良者寿,量之宽宏者寿,貌之重厚者寿,言之简点者寿。

国学十二道

1、孔子为人之道。2、老子处事之道。3、庄子养性之道。4、孟子君臣之道。5、荀子学习之道。6、孙子韬略之道。7、管子教练之道。8、韩非子统驭之道。9、鬼谷子权谋之道。10、大学修身之道。11、易经天地之道。12、禅宗死生之道。

国学非常庞杂,几乎渗透到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批判也好,赞美也好,扬弃也好,发掘也好,一定注意不能伤及无辜。这就要我们首先分类国学,把不需要批判只需要继承和发扬的部分挑出来,好好保护之。因为这类国学是我们民族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有特色的宝贵遗产。

怎么分类国学能把优秀的部分挑出来呢现代学术界有一个分类方法,非常有效。就是把国学分两类:

进步性国学。

非进步性国学。

这里的”进步性”是指某些学问或理论的性质直接关系到国家民族的进步。什么叫进步现在不能广义地把”进步”定义为什么””啊,什么”天人合一田园生活”啊。这些都太虚了,也就让酸腐的文人当成自淫的工具把玩一下。”进步”到现在只能有一种定义,就是世界的竞争力。一些学说或理论如果涉及到中国在世界的竞争力,能够或不能够让中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之上,这类学说和理论就是进步性的学说或理论。联系到国学,就叫进步性国学。而像儒家学说,道家学说,佛教学说,这都直接涉及到中国民族的进步性问

题,都属于进步性国学。照我的意思,都是以批判为主,因为自从西学发达以后,中国的进步性国学给国人丢的面子太大了。

而非进步性国学当然是指和一个国家的竞争力无关的学问或理论了。比如:艺术,饮食,服饰,养生,休闲等等这些方面的学问或理论。这类国学应该让它具有民族性。要好好保护,或继承或发扬光大。

国术注解

整理各类国术拳法,让大家有个简单的了解:

形意拳

形意拳,又称行意拳、心意拳,中国传统武术,与太极拳、八卦掌齐名,同属内家拳之中。打法多直行直进,与八卦之横走,太极之中定有显著之差别.形意拳之短打直进用于战阵中最为适合,无花俏之招法,长劲亦是最快.两军交战,千军万马中,要能有闪转腾挪之地不易,只有直行直进,走亦打,打亦走.如黄河之决堤。

形意拳起源于心意拳,演变成型于山西太谷,由李洛能演变创新而来。形意拳讲究功力,形松意紧,外形不拘一格,打法变幻莫测的风格特点。在形意十二形中,重点突出所取动物的进攻技巧,不求形象但求意真的练法,五行中讲究金、木、水、火、土的内涵。

清初,形意拳在山西、河南、河北得到广泛的传播,近百年来名手辈出。1914年,形意拳家郝恩光东渡日本,教授留日学生,遂把形意拳介绍到国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形意拳被列为全国武术表演和比赛项目,在全国各地都有开展。此外,在东南亚、日本、美国也有形意拳传习,并有专门团体和刊物,使中国武术扬名四海。

形意拳以五行拳和十二形拳龙、虎、猴、马、鸡、鹞、燕、蛇、鼍、鸟台、鹰、熊为基本拳法,其桩法以三体式为基础。山西一些地区有以“站丹田”、“式”为基本桩法的。其他单练套路有五行连环、杂式锤、金刚八式、四把拳、十二洪捶、出入洞、五行相生、五行连贯、龙虎斗、八字功、上中下八手。对练套路有三手炮、五花炮、安身炮、九套环。器械练习以刀、枪、剑、棍为主,多以三合、、连环、三才等命名。各地流行的形意拳,除技术内容有所不同外,在风格上也各具特色。如河北一带的形意拳,拳势舒展,稳健扎实;山西流传的形意拳,拳势紧凑,劲力精巧;河南一带的形意拳,拳势勇猛,气势雄厚。

形意拳尊岳武穆为始祖,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清初山西姬际可。据说姬际可曾习艺于河南少林寺学习心意把,又精通枪法。后又得到岳武穆拳谱,后以岳飞拳谱为理论,把大枪术化为拳法,并融合原来学的心意把,创出此拳。姬际可门下,分成河南、山西、河北等不同派系,分化成不同的名字传承,包括心意拳、心意拳、形意拳等。

现代盛行的形意拳,是由河北深州李洛能从山西戴氏心意拳发展出来的,并加以定名

形意国术注解

形意拳

形意拳

拳具有以下特点:1简洁朴实,其动大多直来直往,一屈一伸,节奏鲜明,朴实无华,富于自然之美。2动严密紧凑,”出手如钢锉,落手如钩竿”,“两肘不离肋,两手不离心”。发拳时,拧裹钻翻,与身法、步法紧密相合,周身上下好象拧绳一样,毫不松懈。3沉着稳健,身正,步稳,“迈步如行犁,落脚如生根”,要求宽胸实腹,气沉丹田,刚而不僵,柔而不软,劲力舒展沉实。4快速完整,形意拳要求“”,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动强调上法上身,手脚齐到,一发即至,一寸为先。拳谚有“起如风,落如箭,打倒还嫌慢”之说。形意拳讲究“三节”、“八要”。三节是:“梢节起,中节随,根节催”。从全身讲,头与上肢为梢节,躯干为中节,下肢为根节;上肢以手为梢节,肘为中节,肩为根节;下肢则分为胯、膝、足三节。做到三节的要求,就能保证周身完整一体,内外合一。八要是:三顶、三扣、三圆、三敏、三抱、三垂、三曲、三挺。这样,就可保证身体各部姿势正确舒展。形意拳包含着丰富的技击理论和技术、战术内容,强调敢打必胜、勇往直前的战斗意识。拳谚说:“遇敌有主,临危不惧”。在战术思想上,主张快速突然,以我为主,交手时先发制人,“乘其无备而攻之,出其不意而击之”,“有意莫带形,带形必不赢”。在攻防技术上,提倡近打快攻,抢占有利位置,“眼要毒,心要奸,脚踏中门裆里钻”,“进即闪,闪即进,不必远求”。形意拳主张头、肩、肘、手、胯、膝、脚七法并用,处处可发,“远了便上手,近了便加肘;远了用脚踢,近了便加膝”,并且要求虚实结合,知己知人,相机而行,不可拘使成法,做到“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方算上乘功夫。形意拳的技击理论有6项原则,即工巧妙、顺自然、勇果断、疾快速、突然、狠、真,称为”六方之妙”。这6项原则对培养攻防意识,训练技击技术具有指导用。

17世纪中叶,温县陈家沟陈王廷在家传拳法的基础上,吸收众家武术之长,融合易学、中医等思想,创编出一套具有阴阳开合、刚柔相济、内外兼修的新拳法,命名太极拳。

太极拳在陈家沟世代传承,自第14世陈长兴起开始向外传播,后逐渐衍生出杨式、武式、吴式、孙式、和式等多家流派。

太极是中国古代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哲学思想之一,太极拳基于太极阴阳之理念,用意念统领全身,通过入静放松、以意导气、以气催形的反复习练,以进入妙手一运一太极,太极一运化乌有的境界,达到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强身健体、益寿延年的目的。

太极拳基本内容包括太极养生理论、太极拳拳术套路、太极拳器械套路、太极推手以及太极拳辅助训练法。其拳术套路有大架一路、二路、小架一路、二路。器械套路有单刀、双刀、单剑、双剑、单锏、双锏、枪、大杆和青龙偃月刀等。

太极拳含蓄内敛、连绵不断、以柔克刚、急缓相间、行云流水的拳术风格使习练者的意、气、形、神逐渐趋于圆融一体的至高境界,而其对于武德修养的要求也使得习练者在增强体质的同时提高自身素养,提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融洽与和谐。同时,太极拳也不排斥对身体素质的训练,讲究刚柔并济,而非只柔无刚的表演、健身操。2

太极拳基本内容包括太极阴阳养生理论、太极拳拳术套路、太极拳器械套路、太极推手以及太极拳辅助训练法。其拳术套路有大架一路、二路、小架一路、二路。器械套路有单刀、双刀、单剑、双剑、单锏、双锏、枪、大杆和青龙偃月刀等。

太极拳这中华武术瑰宝已受到了世界各地人们的普遍推崇。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级政府及广大民众对太极拳这一古老文化体系的保护意识日益强化,各级政府相继制定保护措施,以太极文化为主的各个地方先后举办了11届国际性太极拳交流大会。传承人、民间传承组织也加大深入推广的力度。2006年5月,太极拳被中国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太极拳逐渐成为连接不同种族、不同民族、不同语言、不同国家的文化纽带,已经成为中国文化对外交流传播重要载体之际,为进一步传承和弘扬太极拳文化,武当山钟云龙、陈师行等道长相继开办武当武术传统训练班,21世纪开始,吸引诸多海外人士,来武当山学习武当武术,太极文化。又着手新建太极馆,对来武当山寻求太极文化的人士,提供一个完善的,核心的场所。

发源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的太极拳,是东方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武苑的古老奇葩,明末清初,由陈王廷潜心研究创编。之后,太极拳先在陈家沟陈氏家族经历了百余年传承,到了陈氏十四世陈长兴和陈有本时,二人由博归约,分别创编出太极拳大架一路、二路和太极拳小架一路、二路。陈长兴从理论上对太极拳进行总结,著有太极拳十大要论、太极拳用武要言、太极拳战斗篇等。2

清代中后期至民国,太极拳开始对外繁衍传播。陈长兴首传外姓弟子河北永年人杨露禅,杨露禅学成回乡后到北京传拳,逐渐衍变创编出杨式太极拳;陈氏第十五世陈清平传拳于温县赵堡镇人和兆元、河北永年人武禹襄、温县陈新庄人李景炎、温县南张羌村人李智和温县北冷村人王赐信,后五人分别创编出和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太极拳忽雷架、太极拳腾挪架、太极拳忽灵架;清末,满族人全佑师从杨家学杨式太极拳后,传子吴鉴泉,创编出吴式太极拳;河北武清人李瑞东师从王兰亭学杨式太极拳后,创编出李式太极拳。

民国初期,河北完县人孙禄堂,师从郝为真学武式太极拳后,创编出孙式太极拳;20世纪50年代,陈家沟陈氏十七世陈发科,在祖传拳械套路的基础上,创编出陈式太极拳新架一路、二路。

三百多年后,太极拳已由陈氏一家的独得之秘,衍变成了广播海内外的陈式、杨式、武式、吴式、孙式、和式等诸多太极拳流派。

太极拳发源地温县流传的有陈式太极拳、和式太极拳、太极拳忽雷架、太极拳腾挪架、太极拳忽灵架,河北省永年县流传的有杨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北京市流传的有吴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天津市武清区流传有李式太极拳。

太极始于无极,分两仪。由两仪分三才,由三才显四象,演变八卦。依据“易经”阴阳之理、中医经络学、导引、吐纳综合地创造一套有阴阳性质、符合人体结构、大自然运转规律的一种拳术,古人称为“太极”。

太极拳在技击上别具一格,特点鲜明。它要求以静制动,以柔克刚,避实就虚,借力发力,主张一切从客观出发,随人则活,由己则滞。“彼未动,己先动”,“后发先至”,将对手引进,使其失重落空,或者分散转移对方力量,乘虚而入,全力还击。太极拳的这种技击原则,体现在推手训练和套路动要领中,不仅可以训练人的反应能力、力量和速度等身体素质,而且在攻防格斗训练中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太极拳技击法皆遵循阴阳之理,以“引化合发”为主要技击过程。技击中,由听劲感知对方来力大小及方向,“顺其势而改其路”,将来力引化掉,再借力发力。

太极拳的八种劲:掤,捋,挤,按,采顺力合住对方来力,或拿法,挒,肘,靠.太极拳是一种技击术。其特点:“以柔克刚,以静待动,以圆化直,以小胜大,以弱胜强”。

太极拳是一项全面的系统工程,是一种具有汉族传统文化特色的综合性学科,它涉及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与人体本身有关的问题,包括古典文学﹑物理学﹑养生学﹑医学﹑武学﹑生理学﹑心理学﹑运动生物力学等,体现东方文学的宇宙观﹑生命观﹑道德观﹑人生观﹑竞技观。

适应性

太极拳动柔和﹑速度较慢﹑拳式并不难学,而且架势的高或低﹑运动量的大小都可以根据个人的体质而有所不同,能适应不同年龄﹑体质的需要,并非年老弱者专利。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亲身实践,无论是提高技艺功夫,还是益寿养生,无论是个人为了人生完善自我者,都能参与太极拳,并从中获取各自需要。

安全性

太极拳松沉柔顺﹑圆活畅通﹑用意不用力的运动特点,既可消除练拳者原有的拙力僵劲,又可避免肌肉﹑关节﹑韧带等器官的损伤性。既可改变人的用力习惯和本能,又可避免因用力不当和呼吸不当引起的胸闷紧张﹑气血受阻的可能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新书推荐

综影视,宜兮的穿越之旅盘说开局就和校花分手只为了系统奖励舌尖上的妖管局母皇别传位,五个皇姐拔我氧气管红楼:重生贾环,修魔逆天说好只渣江少,沈总怎么先哭红眼足球,被皇马放弃后,我成了神级前场自由人征途英魂港片:制霸港岛,从自立门户开始武侠召唤,开局创建逍遥阁堕落大骑士穿成恶毒雌性,五个兽夫轻点宠神话从宝莲灯开始斩神:我是王者英雄代理人无尽战场:从夜之城开始造马甲我在古代种田招婿斗宅门侯府忘恩义?摄政王撑腰,不原谅明末之我若为王红楼王权从双灵根到全属性剑道天骄让你做炉鼎,你把师尊拿下了?在名柯建立提瓦特组织你是男的还是女的?开局撕婚书,我成就最强镇国公!上辈子被冷落的前夫,他不理我了被全家抛弃后,皇家催我认祖归宗荒野大镖客之西部立国盗墓:别难为我一个算命的啊四合院:傻柱清醒了,拒绝带盒饭都穿越了,谁还循规蹈矩?!抗战:真理只在我大炮射程之内魂穿三国,成为最强前夫哥?魏武世子之偷香窃玉HP之和格林德沃当校友的糟心事乞讨半年,侯府全家跪求我原谅莫名其妙去修仙功高震主被猜忌?我反手统一六国穿越崩坏的我有点慌炼器家族:我炼器天赋负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