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书屋

分节阅读 67

王觉仁提示您:看后求收藏(三七书屋sanqishuwu.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里蛮荒。这岂不是引戎狄至我腹地,然后示之以虚弱吗再者说,即使给予四夷君长厚重的赏赐,也未必能满足他们远道而来的愿望;纵然免除百姓几年的捐税赋役,也未必能弥补他们的损失。为了博得一个封禅的虚名,却遭受一些实实在在的损害,这对陛下又有什么好处”

李世民听完,不得不表示赞赏,立即停止了封禅的动议。“太宗称善,于是乃止。”

贞观政要卷二然而他在感情上其实是不太情愿的。

碰巧,几天后黄河两岸的几个州突然爆发了严重的洪涝灾害,满朝文武再也不敢提半个字,封禅之事就此不了了之。可是在内心深处,李世民其实一直都没有放弃封禅的想法。“终太宗世,未行封禅,然帝意亦非遂终止也。”

魏郑公谏录卷二

魏徵这次谏诤虽然得到了李世民的采纳,但此事多少还是伤及了皇帝的自尊心,所以那些日子,李世民一直看魏徵不顺眼,再也不觉得他妩媚了。

有一天,可能魏徵又因什么事触怒了太宗,所以散朝之后,李世民怒气冲天地回到宫中,咬牙切齿地说:“找个机会一定要杀了这个乡巴佬”

长孙皇后大为惊愕,连忙问皇帝说的是哪个乡巴佬。

李世民脸色铁青:“就是魏徵他经常在朝堂上当众羞辱我。”

长孙皇后听完,一声不响地退回寝殿,片刻后就一身凤冠霞帔地来到皇帝面前。李世民大为诧异,问她穿得这么隆重干什么。长孙皇后说:“臣妾听说,君王英明,臣子一定正直;如今魏徵之所以敢直谏,正是由于陛下的英明,臣妾怎么能不道贺”

李世民本来也没想杀魏徵,他这么说其实只是发泄发泄而已。现在皇后又给了他这么大一顶高帽,他当然更没有理由生气了,于是就把连日来的不愉快全都抛到了九霄云外。

长孙皇后实在是一个既贤淑又聪慧的女人。因为此举不但保全了魏徵,而且维护了皇帝的尊严,诚可谓一举两得。

古代有一种传说,说龙的咽喉部位“有逆鳞径尺,人有撄之,则必杀人”韩非子说难。其实意思就是说绝大多数帝王都容不得臣子进谏。所以,历朝历代因犯颜直谏、触逆龙鳞而被帝王诛杀的臣子不知凡几。

然而贞观一朝却人人敢于犯颜直谏,这其中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唐太宗李世民确实具有从谏如流的见识和器度。而魏徵之所以在谏诤上表现得最为突出,也是因为他知道太宗求谏的诚意和决心要远远大于历代帝王,因此必然需要像他这种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诤臣。

从这个意义上说,魏徵的谏诤行为也不完全是出于他的正直和勇气,而是基于一种精明而准确的判断。

关于这一点,魏徵自己就曾经当着李世民和其他大臣的面坦言:“陛下导臣使言,臣所以敢言。若陛下不受臣言,臣亦何敢犯龙鳞、触忌讳也”贞观政要卷二

这确实是一句大实话。

可想而知,以魏徵那套“只当良臣、不当忠臣”的为官之道和处世哲学来看,假如李世民是一个猜忌刻薄的昏聩之君,那魏徵到头来也只能是一个明哲保身的平庸之臣。

所以,只要李世民有成为明君的愿望,魏徵就有成为诤臣的动力。他们是相互需要、相互成就的。用李世民自己的话说,他们的关系就如同鱼和水“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又像是金矿与良工“公独不见金之在矿,何足贵哉良冶锻而为器,便为人所宝。朕方自比于金,以卿为良工。”

贞观政要卷二

如果我们问:李世民的千古一帝是怎样炼成的那么从他自己的比喻中,或许就能找到答案

即便李世民是一个天赋异禀、才智过人的皇帝,最初他也只是像金子蕴藏在矿石中一样,体现不出任何价值。只有经过“良工”耐心细致地斧凿敲打,日复一日,千锤百炼,最终才能把他身上的杂质和瑕疵一一敲打掉,让矿石中的黄金绽放出璀璨的光芒。换言之,假如没有诤臣的监督、约束和针砭,李世民即使天赋再高、能力再强,最终也可能毫无建树,甚至有可能重蹈隋王朝之覆辙,沦为像隋炀帝杨广那样的亡国之君。

正如菜根谭所言:“欲做精金美的人品,定从烈火中煅来;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须向薄冰上履过”李世民的明君之路,又何尝不是这么走过来的。

魏徵一生对李世民的谏言无数,其中有一句出自荀子的话曾经被广为传颂,成为后世引用频率最高的一句政治格言。这句话就是“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在李世民二十三年的帝王生涯中,这也许是时刻萦绕在他耳旁、倏忽不敢忘怀的一句话。

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正月,魏徵病殁。李世民“亲临恸哭,废朝五日,赠司空、相州都督,谥曰文贞”,并且亲自撰写了墓志铭,书于碑石之上。

在随后的日子里,李世民一直沉浸在绵长的哀思之中。

魏徵的离世不仅让李世民失去了一个臣子,更让他失去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位良师益友。

在一种难以排遣的寥落和寂寞中,李世民不禁对侍臣发出了一番感叹,这番话从此也和他们君臣二人的名字一起,永远镌刻在了青史之上,令无数后人感慨和深思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旧唐书魏徵传

长孙皇后:成功男人背后的女人

都说,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肯定站着一个女人。

这句话确实有道理。李世民这个成功男人的背后,就站着一个了不起的女人长孙皇后。

古人经常用“母仪天下”这个词来形容皇后,意思是为皇后的这个女人,其修养、德行、智慧、才情、气度、仪容,都应该成为普天之下所有女性的典范和表率。

然而,纵观中国历史,我们却不无遗憾地发现配得上这个称号的皇后实在是寥若晨星,屈指可数。

而在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好皇后中,长孙氏绝对是其中非常出众的一位。她是一个绝对称得上母仪天下的女人。

在这个世界上,大多数男人都热衷于追求权力,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而相当一部分女人在这方面似乎也不遑多让。

所以才会有哲人说:“男人通过征服世界而征服女人,女人通过征服男人而征服世界。”

在男人看来,一旦得到权力自然就会得到一切;而在女人看来,一旦征服了男人自然就会得到权力。中国历史上好几个垂帘听政的皇后相信都会对这句话深有同感。

可是,这句话在长孙氏身上却不太适用。长孙氏既不热衷于征服男人,也不热衷于征服世界。

她唯独热衷的事情只有一件辅佐他的男人征服世界。

当我们翻阅史籍时不难发现,长孙皇后身上最值得后人称道的第一个优点就是尽力辅佐,但绝不干政。

早在长孙氏还是秦王妃的时候,就在政治上为李世民提供了很大的助力。当时李世民正和太子齐王斗法,在后宫这条战线上显然处于下风,于是长孙氏便“孝事高祖,恭顺妃嫔,尽力弥缝,以存内助”,为李世民最终成功夺嫡创造了许多有利条件。而玄武门事变当天,长孙氏更是和李世民一起站在了第一线,既解除了李世民的后顾之忧,更坚定了李世民及其麾下将士的信心和斗志。

正是由于一路走来,长孙氏能够与李世民一起沐风栉雨、同生死共进退,所以李世民登基之后对长孙氏更为倚重,时常想和她讨论朝政,可长孙氏却说:“牝鸡之晨,唯家之索。妾妇人,安敢豫闻政事”资治通鉴卷一九一李世民坚持要和她讨论,可长孙氏却始终保持沉默。

长孙氏不但自己绝不干政,而且极力避免让自己的亲族掌握太大的权力。

在中国历史上,很多朝代的衰亡都和外戚擅权有直接关系,比如两汉在这方面就表现得非常典型。长孙氏从小在舅父高士廉的影响下熟读经史,自然对此深怀戒惧。所以在贞观元年七月,当李世民准备擢升长孙无忌为宰相的时候,长孙氏就极力劝阻,对李世民说:“妾既托身紫宫,尊贵已极,实不愿兄弟子侄布列朝廷。汉之吕、霍可为切骨之诫,特愿圣朝勿以妾兄为宰执。”

旧唐书文德皇后长孙氏传

可李世民不听,执意任命长孙无忌为尚书右仆射、兼吏部尚书、左武侯大将军。

如果长孙皇后不再表示反对,默认了这件事,那人们似乎就有理由怀疑她先前的劝阻只不过是一种欲迎还拒、故谦让的秀罢了。

然而,长孙皇后绝不是秀。诏书一下达,她私下里立刻去找他的兄长,坚决反对他接受任命。长孙无忌没办法,只好向李世民一再请辞。最后搞得李世民也很无奈,只好改授他开府仪同三司的荣誉衔。至此,长孙皇后才如释重负。

长孙兄妹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兄长,叫长孙安业,比他们兄妹年长许多,是一个“嗜酒无赖”的纨绔子弟。当长孙兄妹尚且年幼之时,他们的父亲长孙晟亡故,长孙安业立刻把兄妹二人赶出了家门,让他们去投靠舅父高士廉。

当时的长孙安业当然不会想到,被他赶出家门的这两个孩子日后居然飞黄腾达,一个成了帝国的宰相,一个成了天下最有权势的女人皇后。

而让他更想不到的是,长孙氏得势之后,不但没有因为以前的事情报复他,反而以德报怨,屡屡让皇帝对他“厚加恩礼”,最后还让他当上了京城的监门将军。

可惜长孙安业终究是一个不懂得惭愧和感恩的小人。

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十二月,他居然恩将仇报,丧心病狂地参与了一次未遂政变,把自己推向了灭亡的边缘。

当时,心怀异志的利州都督义安王李孝常因事入朝,暗中联络右武卫将军刘德裕和监门将军长孙安业等人,与他们“互说符命”,准备利用他们手中掌握的禁军发动政变。不料未及行动,他们的阴谋便全盘败露。以李孝常为首的政变分子当即被一网打尽,全部被捕入狱。

这其中当然也包括长孙安业。毫无疑问,等待他们的只有死路一条。按说这回长孙安业绝对是咎由自取,罪有应得,任凭天王老子来也救不了他了。可是,居然还是有人想救他一命。

这个人就是长孙皇后。

不过,她之所以想救长孙安业,绝不是简单地出于妇人之仁,而是有着更深层的考虑。

她流着眼泪对李世民说:“安业之罪,诚当万死但是天下人都知道,他曾经对臣妾做过绝情之事,如今一旦将他处以极刑,天下人必然认为是臣妾想报复他,这对于朝廷的名誉恐怕会有损害。”

李世民觉得很有道理,随后便赦免了长孙安业的死罪,将他流放巂州。

从长孙安业的事情上,我们不难发现,长孙皇后身上确实有许多优秀的品质。首先,对长孙安业不计前嫌,以德报怨,这足以表明她的善良和宽容;其次,当不知好歹的长孙安业竟然又“以怨报德”的时候,长孙皇后能再次替他求情,这就不仅仅只是善良所能概括的了。这里体现的是一种智慧一种顾全大局的智慧。

如果说李世民是一块蕴藏在矿石中的金子,那么善于对他进行“斧凿”的良工绝不仅仅只有魏徵一人。

除了朝中还有很多善谏的大臣之外,在后宫,长孙皇后也是时常对李世民进行规谏的一大良工。

李世民扬言要杀魏徵的那次,我们就已经领略了长孙皇后的聪明和善巧,下面这则故事同样可以表明这一点。

有一次李世民得到了一匹骏马,喜欢得不得了,就命宫人好生饲养。没想到刚养了几天,这匹马突然无病而暴死。李世民勃然大怒,立刻下令要杀了这个宫人。

为了区区一匹马而杀人,这显然有损李世民的明君形象。于是长孙皇后当即站出来劝谏。这一次,她还是用了一个巧妙的手段,并不直接进谏,而是给李世民讲了一个故事。

故事说的是春秋时期,齐景公也因喜爱的马死了,要杀养马人,当时的三朝老臣晏子就指着那个养马人的鼻子破口大骂:“你犯了三宗罪你知不知道第一宗罪,好好的马被你养死了;第二宗罪,害得我们的国君为马而杀人,百姓听说了,一定会骂我们的国君不仁;第三宗罪,四方诸侯知道这事,也一定会轻视我国”等晏子骂完这些话,旁边的齐景公很自觉,一句话也没说就把那个养马人放了。

说完这个故事,长孙皇后对李世民说:“陛下肯定从史书中读到过这个故事,莫非是把它忘了”

李世民听完后,反应和齐景公如出一辙,马上就赦免了那个宫人。

类似这样的劝谏还有很多。比如李世民有时候一生气,难免会迁怒宫人,往往因为一些小事就要治她们死罪。而长孙皇后总是装出一副比皇帝更生气的样子,让皇帝把这些犯了错的宫人交给她,由她处置。然后皇后便将她们暂时拘押,事实上是把这些宫人暗中保护了起来。等过了一些日子,李世民的气消了,长孙皇后才慢慢分析个中道理给他听,证明那些宫人其实是无罪的,从而多次避免了滥杀无辜,“由是宫壶之中,刑无枉滥”。

正是因为有长孙氏这样的贤

小说推荐:《是兄弟就来踢球》【耐看小说网】【搞笑小说网】《穿越两个时代的医生》《野火》《凡人:风雷灵根,娶妻陈巧倩》《寐姝色》《被迫成为站姐后[娱乐圈]》《重生之长孙皇后》《泼刀行

新书推荐

农门贵妻,离家四年的夫君成太子了谬接瑶华枝折红鸾太子流放,锦鲤婢女随行超旺他侯府千金太娇软,禁欲王爷掐腰宠寻找轮回的你菜窖通古今我让落魄王爷反败为胜我靠好运壮大家族闺蜜齐穿书,太子将军成弃夫换亲十年后,残疾死对头为我哭红眼全家夺我军功,重生嫡女屠了满门悍女麴凰驭龙婿穿越三国:姐妹同心快穿之好孕娇软美人快穿王牌系统生崽手册穿时空的女将军三魂七魄归位嫡妹抢世子?我嫁权臣小叔当婶婶表妹不欲攀高枝小师妹生来反骨,女主掉坑她埋土千万别惹,疯批皇后手段狠离人终成相思意落在荒年崽崽很闲死遁五年,被初恋陛下抓回来横空出世的娇帝君腹黑小阎王,带着剧透狗转世了诱梦从冒牌上尉开始成为帝国皇帝综影视之从安陵容开始当卷王修仙之我让剑圣入赘身体互换,我被冷面摄政王赖上了重生归来,王爷要娶吗两次抛弃替身仙尊徒弟后他黑化了姝宠疯批奶娃又在虐渣渣穿成恶妇不装了,天灾将至赶紧逃穿越恶女称霸,专收恶人库房养的面首成了摄政王,我被迫躺平我是主母,也是孟婆废柴逆袭指南:捡个魔神当外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