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书屋

分节阅读 48

其实,李世民比任何人都清楚事态的严重性,同时也比任何人都更为迫切地想要采取行动。可他首先顾虑的是自己在京师的军事实力远在太子和齐王之下,一旦真的要拼个鱼死网破,就必须在行动之前尽量争取更多政治上和军事上的同盟。

为此,李世民锁定了两个人。

他们就是李靖和李世勣。此刻二人都手握重兵,屯驻在北方边境防御突厥。李世民希望他们能够暗中提供军事支援,起码希望他们在政治立场上与其保持一致。

面对李世民的试探和拉拢,李靖和李世勣究竟何选择

对此,各种史料记载不一。按旧唐书隐太子建成传,李靖和李世勣还没等秦王开口,就主动对其大表忠心,频频劝他说:“大王以功高被疑,靖等请申犬马之力。”

而资治通鉴的记载则与之大相径庭:“世民问于灵州大都督李靖,靖辞;问于行军总管李世勣,世勣辞。”

也就是说,两位骁将不约而同地拒绝了李世民,选择了中立。

那么,上述记载到底哪一种更为可信

我们的答案是:后者。

理由是显而易见的。假如李靖和李世勣真的加入了秦王集团,并且主动请缨,愿意效“犬马之力”,何以在整个玄武门事变中,任何史料都看不见这两位名将的丝毫踪影

众所周知,在这场险象环生的流血政变中,秦王集团的所有人都拼尽了全力尉迟敬德、秦叔宝、程知节、侯君集、张公谨等将领全都冲上第一线就不用说了,就连长孙无忌这样的文臣都要跟着秦王披挂上阵,甚至连李世民的妻子长孙氏也要亲临现场,鼓舞士气。旧唐书文德皇后长孙氏传:“及难,太宗在玄武门,方引将士入宫授甲,后亲慰勉之,左右莫不感激。”

而长孙兄妹的舅父高士廉则在情况危急时不得不释放狱囚,授以兵器,率之驰援秦王。

这一切都足以说明秦王集团是全体上场,孤注一掷了。根本没有多余的力量充当预备队。假如李靖和李世勣参与了这场政变,不管直接还是间接,秦王府的兵力都不会如此捉襟见肘,而史料中也不会不留下他们的蛛丝马迹其他参与政变的一二十号人,在两唐书的各个纪传中就算没留下具体事迹,也都留下了姓名。

因此,所谓的二李“愿效犬马”云云,很可能是贞观史臣编撰太宗实录时的虚构。之所以会有这种不实记载,无非是为了表明李世民得到了广泛的拥戴,从而为这场流血政变提供更多的正当性。

面对李靖和李世勣的拒绝,李世民何反应呢

通鉴称他“由是重二人”,也就是打心眼里尊重他们的选择,并从此越发敬重他们的为人。根据李世民在事后对待他们的态度来看,这种说法应该是可信的。从总体上说,贞观年间,李世民对二李还是一如既往地保持着信任,并且一再予以重用。

虽然李世民并未因此怀恨,但是被人拒绝的滋味总是不好受的。何况在这种敌强我弱的情况下,缺少这两位骁将的支持,肯定会让李世民感到一种极大的无奈和失望。

然而,不管内心多么失望,也不管敌我力量的对比如何悬殊,太子都已经率先出手了,你死我活的局面已经形成,无论如何,这场迫在眉睫的恶仗都不能不打。

问题只在于,这一仗该怎么打

最大的问题倒不仅仅在于实力的悬殊,也不在于时机的把握和战术的选择,而是在于这场战争的性质。也就是说,李世民此刻面对的是一场前所未有的特殊战争。

这一次的对手不是别人是自己的兄长和弟弟,还有父亲。

向自己的骨肉至亲挥起屠刀,这需要的绝不仅仅是智慧、勇气和力量。

可到底还需要什么

李世民不知道。

他不无痛苦地发现,以自己二十八年的人生阅历和十年的从政经验,似乎仍然不足以圆满地回答这个问题,也不足以让他逃避一场前所未有的道德困境。

原来自以为成竹在胸的一切,到头来还是如此地困惑和迷茫。

原来手足亲情,并不像自己一直以为的那样容易割舍、那样无足轻重。

原来这个世界上最难以征服的不是外在那些强大的敌人和坚固的城池,而是自己灵魂深处最不堪碰触的那个地方。

这一切,是李世民身边的任何一个人都无法感同身受的。

面对他们焦急的脸庞和殷切的目光,李世民只能报以沉默,一种近乎麻木的沉默。

除此之外,李世民还能给他们什么呢

起码在这场令人不安的道德拷问终结之前,李世民给不出任何答复。太子和齐王已经磨刀霍霍,李世民的灵魂却还在挣扎和思考。

就在此时,北方边境烽烟再起,东突厥将军阿史那郁设率数万铁骑围攻乌城今陕西定边县南,战报迅速传至长安。

太子和齐王笑了。

一个彻底整垮李世民的计划迅速在他们的脑中成形。

祸到临头,秦王亮剑

李建成立刻奏请高祖,让齐王李元吉取代秦王李世民出征。

高祖欣然同意,命李元吉率领右武卫大将军李艺、天纪将军张瑾等人驰援乌城。李元吉进而征调秦王府的尉迟敬德、程知节、段志玄、秦叔宝等一干骁将,同时抽调秦王帐下的精锐部队,将他们全部编入了北征军。

事情明摆着,太子和齐王要借此机会彻底瓦解李世民的军事力量,把他变成砧板上的鱼肉,并一举置于死地。

图穷匕见的李建成决定对秦王发出最后一击。他对齐王说:“眼下你已兼并了秦王的精兵猛将,手握数万部众。我准备和秦王在昆明池唐长安城西南设宴为你饯行,然后在饯行宴上命壮士将他击杀,告诉父皇说是暴病而亡,父皇不相信也得相信。我自当命人游说,让他把朝政大权移交给我。即位之后,我自当立你为皇太弟。尉迟敬德等人既然已落入你的手中,最好在出征途中随便找一个借口将他们全部砍杀,看谁敢不服”

如果李建成的这个计划成功,那么历史上就没有什么“玄武门之变”了,而是“昆明池之变”。

关键时刻,有个小人物改变了历史。

此人是李世民安插在东宫的一个卧底。

他叫王晊,时任东宫的率更丞。太子和齐王的计谋刚刚议定,王晊就赶到了秦王府,将这个绝密情报告知了李世民。

李世民随即将此事告诉了长孙无忌,顿时激起了众人的强烈反应。在最短的时间内,秦王府的幕僚们全都齐集到了他的左右。人人摩拳擦掌,个个义愤填膺。

听到消息的这一刻,李世民无比惊奇地发现自己最强烈的感觉竟然不是愤怒和震惊,而是一种解脱、一种如释重负。

这是一种良心的解脱。

这是一种道义上的如释重负。

既然太子和齐王,可以毫不犹豫地对亲兄弟挥起屠刀,那自己还有什么放不下的呢

现在李世民终于知道,要举起寒光闪闪的屠刀,除了智慧、勇气和力量之外,还需要一种东西。

那就是残忍。

是的,残忍

如果道德秩序和礼教伦常注定会让一个人变得谨小慎微、无所为,那就抛弃道德的束缚,挣脱礼教的捆绑。

如果仁爱与亲情注定会让一个人变得优柔寡断、软弱不堪,那就斩断仁爱的牵缠,割舍亲情的锁链。

李世民相信,为了完成上天赋予他的神圣使命,自己就必须从一撇一捺的“人伦的小我”中升华出来,去追求那个超越时空、辉映古今的“历史的大我”。

至此,这场令人不安的灵魂拷问终于尘埃落定。

当秦王李世民从这场道德困境和灵魂的煎熬中解脱出来之后,他对心腹和幕僚们说的第一句话是:“骨肉相残,古今大恶我诚然知道祸在旦夕,但是仍然希望由他们率先动手,然后我们再以正义之名讨伐,这样不是更好吗”

也许,这就是李世民这场灵魂拷问的真相。

也许对于自己内心的困惑,李世民并不是没有答案,而是一直在期待太子和齐王能给他一个答案。

而今答案终于出来了让你们率先举起罪恶的屠刀,然后我的复仇之刃就能镀上一层正义的光环。让你们把我逼到绝路,然后我的身上就会披上一件“悲剧英雄”的战袍。让你们在世人面前充分暴露同根相煎的嘴脸,我的所有反击行动就会变得顺理成章,甚至是大义凛然。

所以,亮剑吧,让这场旷日持久的政治k最终见一个分晓。

当李世民意味深长地说出那句“欲俟其发,然后以义讨之”的话后,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最晚到李世民获悉太子“昆明池政变”的阴谋时,他已经在道义上完成了对自己的拷问和说服,或者说已经在自己的生命中完成了一次前所未有的灵魂蜕变。

他可以杀弟、可以弑兄、可以逼宫、可以篡逆;他愿意牺牲仁爱、牺牲亲情、牺牲人性中许多柔软而美好的东西为了夺取储君之位和至高无上的皇权,李世民已经做好了一切准备。

可是,如果我们以为李世民接下来会斩钉截铁地喊一声“杀”然后就开启了玄武门之变,那我们就太低估他了。

李世民固然已经下定了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决心,可他必须确认的一点是身边的这些人是否也下定了同样的决心

为了确认这一点,李世民就必须有意识地拉长这个思考和抉择的过程,好让所有的股肱心腹都来表决心、抒壮志。说白了,就是让大伙都来立一份无怨无悔的投名状。

在大伙提着脑袋赌明天之前,一定要让他们发自肺腑地认为

这场恶仗绝不仅仅是为了我李世民而打,更多地是为你们自己的身家性命、荣华富贵而打。

除了让心腹们都来立这样的投名状之外,李世民或许还有一层考虑,那就是让发生在自己身上的那场不为人知的灵魂拷问在现实中重演一遍,以便为即将发动的流血政变获取更多的道义资源,提供更多的正当性与合法性依据,进而在世人和后人的心目中赢得更多的理解和同情。

也许正是出于上述原因,所以尽管李世民已经下定了决心,可表面上仍旧装出一副优柔寡断、痛苦彷徨的样子。于是,接下来资治通鉴所记载的“众府僚力谏秦王”的这一幕,就不可避免地表现出了很强的秀成分秦王的手下个个心急如焚、拼命苦劝,恨不得把心掏给秦王看;可李世民却犹犹豫豫、推三阻四,完全没有平日的勇武果敢之风。

尉迟敬德第一个跳起来说:“人之常情,谁不畏死如今大家愿意为大王效死,此乃上天所授。大祸随时可能降临,大王怎么能安然不以为忧您纵然轻视自己的生命,又怎能不顾社稷宗庙之安危大王若不用敬德之言,我将逃离王府,流浪江湖,不能留在大王身边束手待毙”

李世民沉默不语。

长孙无忌也忍不住道:“不接受敬德的建议,大事必败,敬德等人必定远走高飞,无忌亦当相随而去,不能再侍奉大王了”

话都挑明了,众人的目光齐刷刷地看着李世民。

李世民沉吟半晌,终于开口了,可他的话一下子让众人的心凉了半截。

他说:“我的意见还是让他们先动手,诸公可以再考虑考虑。”

来自东宫的威胁越大,众人的紧迫感和危机感就越强;秦王越是不置可否,众人急于采取行动的自觉程度就越高。

李世民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尉迟敬德急了,把尊卑抛到一边,大声说:“大王今天处理事情,一直犹豫,这是没有智慧面对危难,无法迅速解决,这是缺乏勇敢大王素所蓄养的勇士八百余人,如今都已进入宫城,全副武装,如箭在弦,只等您一声令下大王说该怎么办”

李世民把脸转向其他幕僚,询问他们的意见。众人一致认为,就算现在不诛太子,凶狠暴戾的齐王也终究不愿屈居太子之下。他们还向秦王透露了一件事,不久前,齐王府护军薛实曾经对齐王说:“大王名字合在一起,成一个唐字,可见大王终有一天要主持宗庙社稷。”

齐王闻言大喜,说:“但除秦王,取东宫如反掌耳”资治通鉴卷一九一

幕僚们接着说:“齐王跟太子的阴谋未成,就有夺嫡之意,如此狠毒之心,有什么事干不出来倘若二人得志,恐怕天下不再为李唐所有了。以大王的智慧和能力,擒获二人不过像弯腰拾草一样,为何只顾及个人节操,而忘却社稷大计呢”

该摆的事实都摆了,该讲的道理也都讲了,李世民却依旧沉默。

他到底在想什么呢

众人互相交换了一下眼色。

其实他们也都很清楚这件事情的性质。无论情势如何紧迫,无论正义之帜如何高涨,一旦动手,就是夺嫡篡位,不仅贻当世之讥,更要取千古骂名。任何理由也改变不了它的性质。所以,与其说秦王现在缺的是智慧和勇敢,还不如说他需要的是更强有力的道德支援。

于是众人问他:“大王,您认为舜是何等人”

“圣人。”

李世民不假思索地说。

“假使舜在挖掘水井时不设法出来而被埋葬,他不过化为井里的一撮泥土;假使舜在涂刷廪仓时不设法下来而被焚烧,他不过烧成屋顶的一团灰炭如何能将恩泽普施天下、让法则行于后世呢

三七书屋【sanqishuwu.com】第一时间更新《血腥的盛唐》最新章节。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新书推荐

穿越三国:姐妹同心全家夺我军功,重生嫡女屠了满门种田科举两不误,二人携手奔小康侯府千金太娇软,禁欲王爷掐腰宠落在荒年崽崽很闲万界神豪:咸鱼倒卖记死遁五年,被初恋陛下抓回来从冒牌上尉开始成为帝国皇帝两次抛弃替身仙尊徒弟后他黑化了穿时空的女将军综影视之从安陵容开始当卷王穿越恶女称霸,专收恶人库房疯批奶娃又在虐渣渣腹黑小阎王,带着剧透狗转世了千万别惹,疯批皇后手段狠离人终成相思意嫡妹抢世子?我嫁权臣小叔当婶婶被退婚后,我绑定系统商城开大!空间通古今,搬空全村去逃难横空出世的娇帝君我是主母,也是孟婆养的面首成了摄政王,我被迫躺平快穿王牌系统生崽手册谬接瑶华枝我一绿茶绑定人夫系统?不合适吧菜窖通古今我让落魄王爷反败为胜闺蜜齐穿书,太子将军成弃夫我靠好运壮大家族表妹不欲攀高枝修仙之我让剑圣入赘开局就报仇我能统御万鬼折红鸾小师妹生来反骨,女主掉坑她埋土换亲十年后,残疾死对头为我哭红眼神偷为尊:逆天夫君,请别拽诱梦农门贵妻,离家四年的夫君成太子了哇!女总裁是皇帝废柴逆袭指南:捡个魔神当外挂这个修仙过于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