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觉仁提示您:看后求收藏(三七书屋sanqishuwu.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阳市、弋阳郡今河南光山县、齐郡今山东济南市的隋朝将吏也纷纷举城向李密投降;甚至包括已经称王的几大义军首领,如窦建德和朱粲等人都忙不迭地派遣使节去晋见李密,表示归附之意。李密随即任命朱粲为扬州总管,并封他为邓公。
就在瓦岗军攻克黎阳仓的同时,以王世充为首的第二批隋朝援军也已在东都完成了集结。九月十一日,越王杨侗命部将刘长恭率东都部队,与庞、王世充等部共计十万人,大举进攻李密据守的洛口。
隋军与瓦岗军就在洛水隔河对峙。
杨广从江都发出了一道诏令,命所有讨伐李密的部队皆受王世充一体节制。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李密和王世充就在东都附近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和消耗战
就在他们打得热火朝天、难解难分的时候,李渊已经悄然入关了。
长安城的末日
李渊进入关中就像蛟龙游进了海。
他所受到的欢迎和拥戴连他自己都始料未及,基本上可以用“盛况空前”来形容。史称其“舍于朝邑长春宫。三秦士庶衣冠子弟、郡县长吏豪族、弟兄老幼,相携来者如市”大唐创业起居注。
当了这么多年的帝国高官,他被人们大力追捧和热烈欢迎也不是头一回了,再怎么热闹的场面他也见识过。
可这一回却有所不同,除了热闹之外,李渊发现人们仰望他的目光是他从来没有见过的。
他依稀记得,过去人们只把这种目光投给杨坚,曾经有一段时间也把它投给了杨广。
而现在,成百上千个在乱世中找不到命运方向的关中士民则像一群迷途的羔羊一样,把一种渴望获得拯救的目光齐刷刷投到了他的身上。
说老实话,李渊很喜欢这种目光,被人视为救世主的感觉真好。
屈突通得知李渊已经渡过黄河直扑长安,立刻命鹰扬郎将尧君素坚守河东,然后亲率数万精锐南下潼关,准备经蓝田驰援长安。
可是刘文静早已按照李渊的部署挡在了他的必经之路上。
屈突通抵达潼关时,原驻守在此的隋将刘纲早已被义军斩杀,潼关已经陷落。屈突通在此遭遇了刘文静的顽强阻击。双方相持月余,屈突通始终不能越过潼关半步。最后屈突通命部将桑显和夜袭义军营寨,刘文静仓猝应战。双方混战至次日凌晨,隋军连续攻破了义军的两座营寨,只剩下刘文静的一座大营还在坚守。桑显和随即率部对刘文静的大营发起更为猛烈的进攻,好几次都险些将其攻破。混战中刘文静身中流矢,将士们顿时士气大挫,最后这座堡垒也已岌岌可危。
可就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隋军的攻势却忽然停了。
因为桑显和发现士兵经过一整夜的鏖战之后都已精疲力竭,所以传令部队暂停进攻,先吃早饭,准备等士兵们恢复体力后再对刘文静发起最后的攻击。
很显然,桑显和认为自己已经胜券在握,不差这一顿饭的工夫。
可他错了。
他低估了义军的反击能力,对形势的判断也过于乐观了。就在隋军生火做饭的短暂间隙里,负伤的刘文静已经调整了兵力部署,分兵潜入已被攻破的两个营寨,杀死隋军哨兵,重新夺回了阵地。
刘文静是想据险而守,尽量拖延时间以待援兵。
此时的他绝对不敢奢望自己能反败为胜。
可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却再次出乎他的意料,隋军还没吃完饭,一支义军却鬼使神差地出现在了隋军阵地的后方。他们并不是援兵,而是一支只有几百人的四处巡弋的游骑兵。可谁也没料到他们竟然会在这关键时刻“游”到了桑显和的背后,并且对毫无防备的隋军发起突然袭击。面对这支从天而降的敌人“援兵”,隋军士兵顿时惊慌失措、阵脚大乱。与此同时,刘文静抓住战机,下令士兵从三个营寨同时出击。隋军大败,或死或降,基本上全军覆没,桑显和险险逃过一劫,只身逃回大军驻地。
桑显和功败垂成并且损兵折将无数,令屈突通大为懊丧。前面的去路被堵,后面的根据地被围,屈突通彻底陷入了进退两难之境。
他意识到长安的陷落已经不可避免,而隋王朝覆灭的日子也已经屈指可数了。可他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一切,既不能挽狂澜于既倒,也无力扶大厦之将倾。屈突通感到了绝望。
随后的日子,义军不断遣使劝其归降。屈突通仰天恸哭,说:“吾蒙国厚恩,历事两主,受人厚禄,安可逃难唯有一死而已”那段时间,他经常摩挲自己的脖颈,慨然长叹道:“当为国家受人一刀耳”旧唐书屈突通传李渊多次招降不果,最后找到了屈突通的一个家童,命他前去劝降。结果那人不但没有说服屈突通,反而被他一刀砍了。
当一个庞大的帝国轰然倒塌的时候,任何试图阻挡的个人努力都注定是微弱的、渺小的,甚至是徒劳的。然而,当一个旧王朝业已分崩离析、人人自求富贵唯恐不及的时候,屈突通在绝境中所表现出的坚定与忠诚却无疑是难能可贵、令人钦佩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屈突通不愧是隋朝的忠臣。
然而,我们后面就将看到,即便是这样的忠臣,即便一直在努力和挣扎,短短三个月后,屈突通还是无可奈何地归降了李渊。
也许这就叫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也许这就叫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在隋末的历史大舞台上,在竞逐“隋鹿”的四方群雄中,李渊绝对可以称得上天之骄子。
因为他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
所谓天时,也就是他起兵的时机把握得很好。如果太早,他有可能会像杨玄感那样成为最先烂掉的出头椽子;如果太晚,隋朝的大蛋糕就有可能被别人瓜分一空。而李渊起兵的时候,隋帝国的各方军队已经在野火燎原的大起义中陷入了各自为战的困境,再也无力调集优势兵力进行围剿,所以李渊的进兵就比较顺利。与此同时,西京长安尚未被任何一支义军占领,仍然向所有人当然也包括李渊敞开着,李渊在这个时候起兵并抢先入关,占据关中的形胜之地和长安的政治制高点,其时机可谓把握得恰到好处。
所谓地利,也就是李渊得到了太原这块宝地。这个地方是“陶唐故国”,与李渊的爵衔相契,所以从精神上给予了李渊莫大的鼓舞和必胜的信念,而对于一个准备开创帝王大业的人来说,这样的精神力量是不可或缺的。同时太原又是一座军事重镇,能在兵源、军需、给养等各方面给李渊的起兵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和坚实的后勤保障。
所谓人和,是指李渊在起兵之初,其麾下便人才济济。他拥有裴寂、刘文静这样的谋臣,又有长孙顺德、刘弘基这样的武将,同时又有建成、世民、元吉这三个虽然年轻,但却骁勇强悍、皆能独当一面的儿子。除此之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李渊的女儿。这个后来被封为平阳公主的女儿既继承了父亲李渊精明务实的政治头脑,又继承了她母亲窦氏那种“巾帼不让须眉”的胆识和血性。在隋末唐初这个兵戈横行、以武力争胜的大乱局中,平阳公主绝对可以称得上是不可多得的女中豪杰、巾帼英雄。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在李渊挥师南下、西进关中的同时,这位胆识过人、智勇双全的平阳公主在长安附近都做了一些什么。
大业十三年五月,即李渊起兵前夕,在长安任职的柴绍收到了李渊托人送来的一封密信,让他火速赶往太原。接到即将举事的消息后,柴绍既感到兴奋和喜悦,又感到了一种强烈的不安。他担心的并非起义能否成功,而是他这一走,他的妻子怎么办
柴绍不得不向平阳公主吐露了自己的不安:“尊公举兵,我们一道同行不太可能,你独自留在这里又有危险,怎么办”
“郎君只管速行,”平阳公主不假思索地说,“我一妇人,容易藏匿,会自己想办法,你不用担心。”
就这样,柴绍走了。
可是,平阳公主并没有远逃异地,也没有就近躲藏,而是做了一件让柴绍、李渊以及其他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事情举兵。
她第一时间赶回位于鄠hu县今陕西户县的庄园,变卖了所有家产,然后用这笔钱开始招兵买马,积极建立自己的武装力量,一方面响应李渊的晋阳起兵,同时又做李渊进兵关中的内应。
当时的长安附近已经有多支变民军在活动。其中势力最大的有两支,一支以李渊的堂弟李神通、长安侠士史万宝为首,部众一万余人;另一支是西域商人何潘仁的变民军,部众三万余人。除此以外的小股变民军还有李仲文李密的堂叔、向善志、丘师利等。面对如此错综复杂的形势,平阳公主的判断和行动与他的父亲李渊如出一辙,那就是建立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平阳公主对形势的判断是:李神通反正是自己人,没有问题;李仲文等人势力不大,可以先搁在一边;当务之急,就是说服何潘仁,表面上与其结盟,实际上将其收编。
主意已定,她立刻派遣家童马三宝前去游说何潘仁,对他晓以利害。何潘仁听说李渊即将入关的消息后,他意识到,只有与平阳公主结盟才是他目前最好的选择,否则一旦李渊入关,关中绝对没有他的立足之地。
经过短暂的权衡之后,何潘仁出了选择归附平阳公主。
何潘仁归附之后,平阳公主当即命他与李神通联兵进攻鄠县,迅速将其攻克,建立了自己的根据地。其后,平阳公主又命马三宝先后说服了李仲文、向善志、丘师利等部。至此,长安附近的变民军全都投到了平阳公主的麾下。李渊绝对没料到,他的兵锋尚未进抵关中,他女儿就已经在隋王朝的心脏附近狠狠插上了一颗钉子。此后,隋朝的长安留守频频派遣军队前来进攻鄠县,却屡屡被马三宝和何潘仁击败。
当李渊的军队一路势如破竹地向关中挺进的同时,平阳公主也在长安外围攻城略地,先后攻克盩厔、武功、始平等地,一时间声威大振。平阳公主治军严明,所到之处对百姓秋毫无犯,所以远近少壮纷纷奔赴到她的义旗之下,部众迅速增至七万人。
平阳公主随后将她在关中举义并节节胜利的消息送到了李渊的军营中,让李渊大喜过望。李渊渡河之后,立刻命柴绍前往南山秦岭迎接平阳公主。李世民进军渭北时,平阳公主与柴绍率精锐一万余人北上与他会师。在围攻长安之前,李渊授予了平阳公主与柴绍“各置幕府”的权力,也就是让他们夫妻各自拥有自己的直系部队。
平阳公主所率领的这支部队,其番号就是“娘子军”。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支有正式建制及正式番号的娘子军。而平阳公主也从此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女性军事统帅之一。
今天,位于山西、河北两省交界处的太行山脉西侧,有一座名闻天下的关隘,那就是长城第九关娘子关。此关原名苇泽关,正是因为平阳公主曾率领娘子军驻扎于此,所以改为现名。
大业十三年深秋,长安上空乌云低垂。无尽的落叶在长安坊间栖栖遑遑地飞舞,像极了葬礼上漫天飘洒的纸钱。隋朝刑部尚书、京兆内史卫文升望着天空中越来越浓重的阴霾,忍不住发出一声凄怆的长叹。
黑云压城城欲摧。
长安城的末日就快到了,隋王朝的末日还会远吗
卫文升最后终于在一片难以排遣的抑郁和哀伤中一病不起。
京兆内史就是目前首都长安的最高行政长官。如今这个身负重任的老臣倒下了,守卫长安的职责便落到了左翊卫大将军阴世师和京兆郡丞骨仪的肩上。当然,还有那个名义上的西京留守年仅十三岁的代王杨侑。
瓦岗危机
大业十三年十月二十五日。夜。洛水。
一支军队正在夜色的掩护下紧张渡河,向李密驻守的洛口方向急速前进。王世充一马当先,神色凝重。这些日子他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李密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对手
此人来到瓦岗不久就夺取了领导权,短短半年部众就发展到数十万,接连占据帝国的三大粮仓,让洛阳守军焦头烂额,令大河南北的官军闻风丧胆,被四方变军推举为盟主。和这样的一个对手过招,自己能有多少胜算
王世充感到一片茫然。
是日深夜,王世充的部队进驻黑石今河南巩县南。次日清晨,王世充留一部分兵力守卫大营,亲率精锐在洛水北岸布阵。李密接到战报,立刻率部迎战。
瓦岗军刚刚渡过洛水,还未站稳脚跟,王世充就下令严阵以待的士兵发起进攻。结果瓦岗军大败,士卒纷纷落水,包括那个曾建议李密西进关中的柴孝和也在这一战中溺水身亡。
李密大怒,一边集合步兵残部,命他们退保月城防卫洛口仓的要塞,一边亲率精锐骑兵直奔隋军的黑石大营。
结果就出现了一个戏剧性的场面:王世充追着瓦岗残部向北而去,准备进攻月城和洛口;而李密则带着骑兵往南去了,准备端掉洛水南岸的隋军大营。
双方好像要各打各的。
不过这么打王世充肯定是吃亏的。因为李密的月城经营日久,城防异常坚固,可王世充的黑石大营却是昨晚刚刚建的,绝对经不起李密的冲锋。
果不其然,李密的骑兵刚刚攻上去,守营的隋军就慌忙燃起烽火。而且怕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