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书屋

第一百三十章:曹操谋夺荆州,刘表的破局之策!

《双穿门:我能往返汉末三国》转载请注明来源:三七书屋sanqishuwu.com

荆州襄阳。

刘表的刺史府邸之中,歌舞欢庆,觥筹交错,热闹非凡。自从蔡瑁和张允夺下樊城,消息传回襄阳城后,顿时令他们欢欣鼓舞。

并且蔡瑁和张允的首战获胜,也令刘表和世家等“主战派”的气势,压倒了那些曾经的“反对派”和“中立派”,占据了政治上的胜利。

政治就是如此,你力排众议搞出政绩,那么你就是雄才伟略。但如果你力排众议搞砸了,那么就是刚愎自用,我行我素。

很显然,蔡瑁和张允首战获胜,给了刘表足够镇压一切的政绩。这场宴会,除了为前线将士庆功,也有展示力量,宣扬武力的目的。

须知刘表身为荆州刺史,但实际上并没有掌控荆州九郡,至少荆南五郡有些不太服从调令,一个个自认为是本地世家大族,对刘表这位外来户有些不认可。

刘表靠着与襄阳世家的联手,与蔡氏的联姻等手段,连消带打,合纵连横,控制襄阳的局面。但还没有控制荆州全郡的局面。

而蔡瑁和张允的表现,无疑给了刘表更进一步的机会。

此次宴会上面除了襄阳本地世家大族和官员之外,还有不少的名士大儒,以及荆南五郡的世家大族和代表们。

这些人闻讯之后,神色各异,但对刘表恭敬许多。

不少荆南五郡的世家代表们,甚至主动向刘表敬酒,这就是一种臣服的表现!

见此情形,刘表心下大喜!

相信只要蔡瑁和张允再接再厉,夺下新野、攻略宛城,与曹军前后夹击围攻张绣兵马,击溃张绣兵马,必定会震慑荆州全郡!

张绣可是刘羽麾下大将,击溃张绣等于击溃刘羽。

在如今刘羽兵马横推天下、不可一世的时间段;在关东诸侯溃败、曹操败逃南阳、刘备徐州溃败的时间段;他们在南阳之战的胜利,无疑可以振奋人心!

即打击了荆南五郡世家大族的嚣张气焰,也为刘表北伐争霸天下鼓舞士气!

一举两得、一箭双雕!

这令刘表意气风发、志得意满,已经在幻想着夺下南阳,而后北伐争霸天下的画面了。

关东诸侯溃败,那是他们无能,但他刘表可是“八骏之一”,更是汉室宗亲,试问天下还有谁?!

刘表醉酒当歌,人生得意须尽欢!

只是就在众人推杯换盏,庆祝“樊城之战”的胜利时,不合时宜的声音却在此时回荡出来:“不好了!大事不好了!——”

“嗯!!!”

正觥筹交错、推杯换盏的宴会,宛如按下停止键似得,就在那一瞬间安静下来,戛然而止,鸦雀无声!

在两军交战的时候,传令兵有着畅通无阻的权利,毕竟兵贵神速、信息在交通不便的当前有着重要的时效性,因此传令兵畅通无阻来到这個高层宴会。

然而可能是前线战报太过于惊世骇俗,以至于传令兵神色紧张,方才靠近大厅就发出了噩耗的声浪,对比正载歌载舞的高层宴会,无疑显得有些不合时宜的讽刺。

“何事如此惊慌!”

刘表已经有些醉意,但在那一瞬间荡然无存。传令兵的噩耗声,以及他神色惊慌的表现,都令刘表脊背发凉、毛骨悚然,感受到了不好的危机感。

正觥筹交错的众人,也神色各异望向传令兵,那些力挺刘表的主战派有些埋怨的望着传令兵,眼神中有些杀气。虽然知道这是传令兵的职责,但也怪罪他没有眼力劲。

传令兵闻言之后,在刘表面前单膝跪地,禀报道:

“启、启禀将军,前线战报……蔡将军和张将军率兵至新野后,敌军望风而逃,他们搜索城池确定没有埋伏后,引兵进入新野休整一夜。谁知道……

“敌军在城中埋下众多火药、膏油和薪柴等易燃物,等到将士埋锅生火造饭后,顿时点燃新野,整座城池化为火海,我军死伤惨重!

“蔡将军和张将军求援……”

传令兵还在说着,上座的刘表就感觉头晕目眩,差一点就要晕死过去了!

下方正拿着酒杯、正抓着食品水果、正挂着还未冷却的笑容的众人,顿时在那一瞬间有着千百种神色变幻,宛如变脸似得,最后集体化为了惊骇!

“哗——”

整个刺史府邸之中,爆发出了一声难以置信的哗然声。旋即是众人的窃窃私语声,情急之中的交谈散发出迥然不同的阵营和看法。

“蔡瑁和张允为何如此鲁莽,城中空无一人,这不是摆明了

小说推荐:《少女的野犬》《年代:我有一扇两界门》《我在法兰西当王太子》《苟在修真世界》《这个诡异三国游戏太凶残了》《少女的野犬》【重生了】《落崖三载后》《游戏搞到一个亿》《长生修仙:从福修开始

余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三七书屋sanqishuwu.com),接着再看更方便。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新书推荐

大唐国妖明末龙腾战国修罗传猎明汉室可兴混在蜀汉当皇帝少女与枪与异界医入白蛇大明之帝国再起大明公侯从来没有的帝国宦海风流三流书童最终反击异域人生大唐西域少年行汉家日月重生之朕即国家大明小官人虚拟战线淘宝大明樱花下的血刀三国之蜀汉复兴拉倒吧,朕的大秦都完了讲这些有啥用三国云飞扬唐时归五胡明月乱世妖娆王娶个毛妹当老婆大明至圣贼三国大国崛起1857非洲帝国明风万里异域纵横记宗明天下五代十国一儒生晋枭重生明末当皇帝回到明朝当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