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书屋

第796章 科班出身皇后易,父尊子皇千古奇

君子以懿文德提示您:看后求收藏(三七书屋sanqishuwu.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第796章

科班出身皇后易,父尊子皇千古奇

总章二年正月十六

才过元宵,左相白侃便上书致老,李治极尽挽留不得,最终勉强同意。

但以白侃有大功于国家之名,下制晋封襄阳郡公白侃为申国公,依旧担任特进,俸禄照旧。

正月二十一日

右相裴炎紧接着上书致仕,李治不准,诏令其转任左相,却未加“同三品”,又以其定策有功,晋封其爵永清县男为河东县侯,以示嘉赏。

其子裴懿擢为太子舍人。

正月二十三日

没了右相,中书省的最高长官又变成了两位中书侍郎。

永隆二年(两年上元,两年忆圣,两年龙佑,自上元二年起历经五年。)

因为李治已经七十五岁高龄,因此国家大政几乎委于太子李贤,但依旧耳清目明,看出了皇后武氏的强势。

吏部考功郎中苏味道授任中书舍人。

甚至不惜得罪生母武皇后,请求允许被武皇后废黜杀害的萧淑妃之女出嫁。

同时百官服丧三十六日,亲书《睿德记》缅怀李弘,碑石树立于陵墓之旁。

侍御史、弘文馆学士李峤转任兵部侍郎。

李贤引以为重宝,甚至多次拜访白颖,想要拜他作为自己的少傅,甚至征辟他为三品大员。

李弘生性纯良,自入住东宫后多有善行,加之仁孝,深得李治喜爱。

之后的几个大事件,也并没有激起什么动荡来。

上元二年四月(四年总章,两年乾封,五年咸亨,自总章三年起历经七年)

太子李弘随帝后出行洛阳,在合璧宫绮云殿猝然离世,享年二十四岁。

但在李治的强力手段下,争斗仅仅局限在可控范围内。

李治曾多次表扬李贤“政务之余,能够专心精研圣人经典先王所藏书册都能研讨精华。好善正直,这才是国家的希望,深得朕之所怀。”

东海大儒白颖入京,为李贤献上一篇《治学疏》。

上面不仅陈列了如何促兴大唐内部的文脉,还讲了如何攫取属国的文脉。

看着白颖出走长安,再次回到东海的背影,李贤不止一次嫉妒琅琊王三兄弟,何以得到如此贤良的帮助。

朝中大臣都明白了,今后皇帝更加青睐科举出身的官员,于是一些以往还自得于家族荫任的官员当即改变了策略,加紧了对家族子弟经学的教育。

其中擢升从三品大理寺卿白望宗为正三品刑部尚书,加同平章事。

除了仁孝,李弘还善于治学,命东宫官员收集古今文集,得编《瑶山玉彩》,被李治收入兰台,下令奖赏。

随着年龄的上涨,李治愈发喜欢留在洛阳,于是常留太子于长安监国。

李治如此一系列人事安排跟上,使得白派因为白侃致仕所导致的急剧衰退的影响力戛然而止,保持在一个适中的位子。

所以哪怕武皇后不喜李贤,但他的太子之位也愈加稳固。

但都被白颖拒绝。

不仅向其兄长李弘学习,治书弘文,而且处理政务明确公允,广受朝廷内外所颂扬。

只是相较于白氏提前二十多年的布局,他们显得那样晚。

渝州刺史白云成右迁左散骑常侍,加银青光禄大夫,随侍朕右,规谏过失。

因为皇后、太子之位空悬,故而短时间内造成了后宫与部分朝堂的震动。

由此极得李治信任,多次在李治出行洛阳时监国。

而在偏远州县,则可以放开朝廷的限制,允许当地百姓自办学堂,这些地方的豪强为了出人头地,一定会大力兴办学堂,以培养乡人。

并以天子礼仪厚葬于洛阳郊区的恭陵。

如此不仅国家基层学堂数量猛增,还可以节省部分国家财政,亦能兼顾偏远地区,一举多得。

命大理寺少卿狄仁杰以少卿暂代大理寺卿一职,暂时署理大理寺一切事务。

同时,其后提拔的狄仁杰、韦安石、苏味道、李峤都不是大族出身,包括白望宗、白仕唐,都是以进士科初入官场。

同年六月,因为李弘无嗣,天子诏令武皇后次子,沛王李贤继立皇太子位。

李弘的逝世让李治打击甚大,不仅万分悲痛,还破例追加太子李弘为皇帝。

就连久居海州的当世大贤白颖,都多次出入东宫,与李贤商讨促兴大唐文脉一事。

李治通过中书省下达了几份制书,统统都是拔擢升职的文书。

先是总章三年三月,李治以皇后王氏无子为由,废皇后,再是不满太子偏向世族,以太子荒唐不思民疾为名,废为燕王。

一则于长安设立万国书院,专收属国及其外国留学生,每年准许一定数额的万国书院学生参与科考。

但仿佛上天总是看不得人间美好,偏偏李弘体弱多病,等到了后来,甚至无法理事,监国期间,甚至多是东宫属官戴至德、张文瓘、萧德昭等人代为处理。

先是彻底的放开了科举的限制,如今不仅是大唐的百姓,哪怕是藩属国的国民,只要得到大唐的认可,便可以来京参加科考。

多次劝谏李治施行仁政,并上书请将沙苑之地分借穷人,赖之而活着数万人,因而得到了朝野的赞誉。

对于大唐境内,朝廷应该大力兴办官学,同时鼓励私学,在财政充裕的州县以官学为主,在财政不那样充裕的州县甚至可以官民共办。

只是美中不足的是,仿佛天意,李贤与前太子李弘一样,在太子期间与皇后武氏关系异常紧张。

而李贤也没有辜负李治的期望。

此外,针对属国文脉,白颖献上了两条计策。

故而如今实质上处理国家大事的地方,不在洛阳,而在长安的东宫,在监国太子李贤之手。

“在下受英宗之托,教导三位郡王,不敢辜负,请恕在下无礼。”

但武氏毕竟只是皇后,架不住李治欣赏。

自从朝堂大变,左右两相的权力不再强力后,大唐便开始走入稳定。

这些年,因为李治的放权,加上前太子李弘的努力,以及李贤的治理,大唐的文化得到了飞跃式的发展。

于是借着调养身体的藉口,常居洛阳,让李贤不必受到武皇后的掣肘,尽情施展。

扬州长史韦安石授任御史中丞。

这是唐朝建国,甚至自有皇帝以来,父亲追赠儿子为皇帝的第一个先例。

上元二年五月,李治以皇太子“慈惠爱亲,死不忘君”的诏令,追谥李弘为“孝敬皇帝”。

左卫将军白仕唐转任卫尉卿,加参知政事。

为了保证藩属国的科考名额不被属国贵族所控制,沦为属国插入大唐心腹的钉子。

总章三年六月,三个月的角逐,贵妃武氏凭借育有四子,成功上位,被册封为皇后,其长子代王李弘,得立为皇太子。

二则,以礼部的名义,在每個属国设立孔子书院,招收当地汉学才子,每年给予一定来京科考的名额,由大唐承担期间的所有费用。

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招收外国的那些有才之人,还可以通过唐学文化,最大限度的影响属国的倾向。

(本章完)

新书推荐

樱花下的血刀汉室可兴五胡明月重生西亚之亿万富翁从来没有的帝国重生之朕即国家乌衣天下娶个毛妹当老婆重生明末当皇帝宣和画卷虚拟战线明风万里宦海风流三国之蜀汉复兴唐时归回到明朝当太子大明之帝国再起大明至圣五代十国一儒生医入白蛇猎明宗明天下混在蜀汉当皇帝明末第一强藩明末龙腾异域纵横记贼三国千年军国大唐西域少年行大国崛起1857纪元1701大唐国妖汉家日月三流书童战国修罗传大汉昌邑王少女与枪与异界大明小官人最终反击拉倒吧,朕的大秦都完了讲这些有啥用